動態 · 中心
DYNAMIC CENTER
作者:智信禾
時間:2023-05-30
2023年3月30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展開了一場有關知識產權在數字經濟和全虛擬世界中前景的討論。這是年會舉辦期間最“拖堂”的論壇,原定1小時15分鐘的會議時長延長了1個小時。
這也是發言嘉賓人數最多的一場。政界代表有中宣部副部長張建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海南省高級法院院長戴軍等,商界代表高通公司、科大訊飛、華為、阿里巴巴等企業負責人參與了討論。此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王彬穎、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宋河發也參加了討論。
一位在臺下旁聽的國內人工智能企業董事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她看來,這場討論開展得很及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沖擊目前的知識產權制度”。
8省份成試點
“2017年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申長雨在發言時介紹。
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基礎制度的支撐。“這其中數據的產權制度更是至關重要。”申長雨提到,目前正在探索的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需要充分考慮數據安全和公共利益、個人隱私,充分尊重數據加工的創造性勞動和資金投入。
目前,對數據知識產權保護的試點已經開始。2022年11月17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發布了一份關于確定數據知識產權工作試點地方的通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8個地方成為試點。2023年年初,深圳上線了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業務,截至2月底已經發放36份數據登記證書。
申長雨介紹,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等數字產業,目前在地方布局建設了16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互聯網領域侵權行為打擊力度和保護效果。
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宋河發在發言時表示,在大數據之下,還存在不少待解決的問題。“網絡爬蟲技術采集數據會引起著作權侵權的問題,云計算存儲存在復制權侵權問題,獲取用戶數據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問題,這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宋河發還提到了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其中,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的國家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改革。”宋河發認為,此前學界一直有討論,知識產權部門歸負責科技的部門管理,可能就忽略了貿易;而歸負責貿易的部門管理可能就忽略了科技,“既然如此,知識產權部門應當成為綜合部門,指導各部門的知識產權工作”。
AI 公司是否需要為數據付費?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在發言時提到了AI的版權問題。AI 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數據和內容,但其中許多有版權歸屬,AI 公司是否該為使用這些內容付費,成為近來國外爭論不休的焦點。
據《華爾街日報》2023年3 月 22 日報道,擁有《紐約郵報》《巴倫周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美國新聞集團正準備通過法律程序向技術制造商如 OpenAI、微軟和谷歌要求賠償。
杜蘭認為,一方面,我們應該尊重人類創造者的合理訴求,另外一方面,如果仍舊按照傳統的路徑,要求每篇文章、每幅畫、每本書都需要作者同意才能進入這一數據庫,“在當今的大數據量來看,成本就太高了,這確實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產業界對此已經有一些探索。例如,AI繪畫工具Midjourney已經在其服務條款中加入了刪除政策,允許藝術家在懷疑侵犯版權時請求將他們的作品從數據集中刪除。世界上最大的圖庫攝影網站之一Shutterstock建立了貢獻者基金,如果藝術家的作品被用來訓練AI模型,這一基金會向他們發放補助。
“AI永遠是我們賦能的一個工具,它不具備獨立的意識,也更加不明白著作權激勵的作用。”杜蘭認為,還是應當強調人工智能創造者的價值,“我們需要從使用效果上去考慮,把版權給到使用者,這有利于推動整個產業向前去發展。(新聞來源:南方周末)